信息检索:   
你现在的位置:
网站首页 > 安全学堂 > 初中 > 心理健康

走出自闭

发布时间:2017-11-20来源: 本站 阅读: 【字体: 关闭

走出自闭

博士开讲

    自我封闭,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,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,除了必要的工作,学习、购物外,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,不与他人来往。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,阿迷有朋友,害怕社交活动,因而是一种环境适应不良的病态心里现象。

    在社会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,很多青少年有自我封闭的不健康心理,自我封闭一般有如下特点:

    1、普遍性

    自我封闭是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。儿童有时视幽闭症,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、社交恐惧心理,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,老年人有因“空巢”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等。青少年的自我封闭心理不容忽视,因为他们正处于从依附关系走向独立自主转变的时期,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,如果处理不好,将严重影响着以后的人生发展道路。

    2、逃避性

    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,有些青少年在生活、学习上遭到挫折和打击后,精神上受到压抑,对周围环境逐渐变的敏感,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。
    3、非沟通性

    有封闭心态的青少年不愿与人沟通,很少与人讲话,害怕或讨厌雨人交谈,他们只愿意与逐渐交往,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

    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。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。有些青少年抗挫折的能力较差,使得焦虑越积越多,他们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。另外,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。

   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,而老师又是学生领路人和心目中的权威。因此,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,特别是贬义性的评价师他们产生自卑感。自卑感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根源,而且很容易在青少年时代埋藏下祸根。一旦这种自卑感蔓延扩撒,就会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,妨碍学习、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。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,可能会危害终生。

    总之,青少年的孤僻性格往往是事出有因的,或受家庭环境影响,或受过刺激、伤害、或身患疾病等,所以家长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人、集体对孩子的成长作用,从小事上帮助孩子改变生活习惯,多鼓励孩子主动和他人进行聊天,主动和他人玩游戏,接触得多了,孩子从他人那里学到知识,得到了快乐,这样孩子就会逐步乐于与人交往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专家支招

    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体验,对其以后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。良好的,积极的交往体验,会使青少年对他人更加友好,尊重、信赖,这使他能更好的适应环境、适应社会,更好的去面对以后的择业。因此,我们要注重在实践练习中发展青少年的交往能力,培养双方互识,达到共鸣。吗,应该如何培养呢?

    1、构筑和谐的家庭环境

   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。如果父母感情不和,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,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孩子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,孩子的心理还是会受到巨大的创伤,因此便的沉默寡言、闷闷不乐,从而就养成了孩子孤僻的性格。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群体,应利用“家庭”这个群体条件来培养孩子的合群行为,因此,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、祥和、宽容的家庭,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中的一员,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,体验到家庭的快乐。

    2、注意评价与态度

   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。家长经常随意批评、否定孩子,甚至指责训斥孩子,会使孩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。,会感到自己很笨,变的不愿意说话或做事,因为他们害怕再得到这种评价和态度,这种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,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,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、都不行,谁都不如,干脆不去做,不去说,从而造成他们缩在一旁不敢出声,心情压抑,家长不仿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,多肯定和鼓励孩子,如爱抚、点头、微笑、夸奖等,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,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。

    3、为孩子树立榜样

    父母富于同情心,善于尊重、关心、体贴他人,孩子与他人相处则易表现处慷慨大方 ;父母自私、冷漠、不关心他人,则会助长孩子的自私自利,扼杀他们的利他行为。所以,父母应当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,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规范。

    4、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

    在生活中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,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孩子与人交往,尤其是让孤独的孩子与性格开朗的孩子结伴是极为有益的,在生活中,向孩子传授基本的社交技巧,并让他们做适当的练习是有必要的,家长可以充当同龄人的角色与孩子交往,在教授技巧之后,要鼓励孩子大胆的实践,并且帮助孩子总结经验,指出他的不足,提出改善的建议,生活中,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或者家庭聚会等也有很大帮助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 ------来源: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,教育部《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解析》学生读

上一条信息: 答问题畏惧

下一条信息: 理性看谣言

【返回列表】

评论内容:
验证码:  
      [Ctrl+Enter]
?